![]() |
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直面群众需求的“前沿阵地”。在这里,每一项工作都连着万家灯火,每一次服务都关乎民心向背。对基层人员而言,能否用换位思维体察群众难处,以服务温度化解矛盾纠纷,不仅是工作能力的考验,更是初心使命的彰显。
换位思维,本质是 “把群众当亲人” 的共情能力。群众来办事,或许带着焦急与困惑:年迈老人不会操作智能设备,务工人员请假办事怕耽误工钱,创业青年对政策细则一头雾水…… 如果只站在 “管理者” 的角度照章办事,难免让群众觉得 “门好进、脸好看,事还是难办”。反之,多想想 “如果我是他,会有什么期盼”,就能更精准地找到问题症结。比如,为老年人保留人工窗口,为上班族开设 “延时服务”,把政策条文转化为 “方言土语”,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,正是换位思考带来的实效 —— 让群众感受到被理解、被尊重,办事效率自然事半功倍。
换位思维,体现在超越 “规定动作” 的主动作为里。基层工作有刚性的制度边界,但绝不能有 “事不关己” 的冷漠心态。当群众的诉求超出 “标准答案” 时,是推诿扯皮还是主动协调?当突发情况打乱工作节奏时,是敷衍应付还是挺身而出?疫情期间,社区工作者为隔离居民代购药品、照顾独居老人;暴雨过后,村干部蹚水排查隐患、帮助农户抢收作物…… 这些 “分外之事”,恰恰是最动人的服务温度。它告诉我们,基层工作的价值,不仅在于完成指标任务,更在于用真心换真情,让群众在细微处感受到政策的暖意、社会的善意。
事实上,换位思维与服务温度从来不是 “额外负担”,而是提升工作效能的 “金钥匙”。群众的满意度,往往就藏在一句耐心的解释里,一个及时的回应中,一次主动的帮扶上。当基层人员真正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、办事情,就能打通政策落地的 “堵点”,解开群众心中的 “疙瘩”,让各项工作获得最广泛的理解与支持。这种良性互动,既能减少矛盾摩擦,也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但核心始终是 “人” 的工作。以换位思维搭建沟通桥梁,用服务温度传递政策善意,才能让每一项举措都贴近民心、顺应民意。正如古语所言:“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。” 对基层人员来说,把群众的 “急难愁盼” 放在心上,把 “群众满意” 作为最高标准,就是对 “为人民服务” 最生动的诠释,也是筑牢基层治理根基的关键所在。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