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基层乡镇干部要想摸到实情、取到真经,就得在“勤”字上下苦功,让腿、手、笔都动起来,在泥土里扎下根去。比起会议室里装订精美的汇报材料,田埂上的脚印、露水打湿的裤脚,才是衡量调研成色的真标尺。
一是腿勤,要踩出“泥土味”。乡镇干部的脚下沾了多少泥,群众心里就有多少底。干部下基层不能“走马观花”,车子开到村口停一停,跟村干部聊两句就打道回府,结果就是“干部下乡,声势浩大,来去匆匆,啥也没留下”。真正能摸到实情的干部,总爱往最偏的村子钻,往最穷的农户跑。群众心里有杆秤,你肯多走几步路,他们就肯多说几句掏心窝的话;你敢在暴雨天去看危房,他们就敢把压箱底的困难告诉你。腿勤不是“打卡签到”,而是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汗水换取信任。
二是手勤,要沾点“烟火气”。基层调研不是“站着看”,更要“动手干”。干部下基层不是拿着笔记本在田埂上转,看到老人弯腰劳作只远远拍张照片,遇到农户就随口问两句收成,看似记录得密密麻麻,实则没摸到半点实情。手勤不是瞎忙活,是帮群众解燃眉之急时的那份主动,是记录问题时一笔一划的认真,更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的那份热忱。多帮一把锄头,多递一杯热茶,群众才愿意把“难言之隐”掏出来,调研才能挖到“真金白银”。
三是笔勤,要写出“民生味”。调研不是“逛大集”,热热闹闹一场空。调研报告写得天花乱坠,数据详实、逻辑清晰,可群众的诉求却只字未提;笔记记了厚厚一本,回来后往抽屉里一锁,再也没翻开过。笔勤的关键,是把群众的“碎碎念”变成“明白账”,把田间地头的“金点子”变成政策措施,变成“民情本”。笔勤不是“抄材料”,而是把群众的呼声记在纸上、放在心上、落实在行动上,让每一页笔记都成为解决问题的“施工图”。
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真调研不是“完成任务”,而是带着感情去“认亲戚”,带着问题去“找答案”。腿勤走得出“鱼水情”,手勤干得出“真业绩”,笔勤写得出“民生福”。当乡镇干部的裤脚常沾泥、手掌常起茧、笔杆常带墨,调研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“连心桥”,让每一项决策都扎根在坚实的土地上,生长出群众满意的果实。
围场县朝阳地镇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