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郑板桥的这句诗,道尽了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。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直面矛盾的“前沿阵地”,干部的作风里藏着群众的口碑,干事的姿态里映着治理的成色。要当好群众的“主心骨”,就得拿出“沉下心”的定力、“扑下身”的干劲,斩断“懒散”的藤蔓,破除“畏难”的枷锁,让虚浮之气无所遁形,在担当作为中擦亮基层干部的底色。
沉下心,方见“真问题”。“心浮则气躁,气躁则神散。”基层干部干工作不能天天想着“走捷径”,琢磨“亮点工程”,急着出“政绩”,结果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没解决,反倒留下一堆隐患。沉下心不是“躺平等待”,而是摒弃“镀金”心态,在家长里短中摸清群众的“心头事”,在柴米油盐里找准治理的“突破口”。“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,走进群众中全是办法”。就像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的实践者们,二十年如一日蹲在田间地头,从整治农村垃圾到建设未来乡村,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绘成实景。只有把心扎根在基层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抓住关键,让决策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。
扑下身,方显“真担当”。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”这句古训恰似为基层工作量身定做的箴言。群众的眼睛里容不得“虚招式”,所有成绩都得靠“笨功夫”一锤一凿砸出来。干工作不能“隔着玻璃看民生”。群众反映危房漏雨,拍着胸脯说“马上办”,转头就把登记表塞进抽屉;看到田间积水严重,随手用手机拍几张照片,回去就汇报“已现场督办”。这样的“半截子工程”多了,群众心里的疙瘩就深了,常念叨“干部的‘马上’,比驴拉车还慢”。真正的担当是“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”的坚守,是“群众盼什么,我们就干什么”的自觉。调解邻里纠纷时的细心耐心,防汛救灾时的带头冲锋,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其实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揣在怀里,用“群众盼什么,我们就干什么”的自觉,为初心使命写下最生动的注脚。
戒躺平、断懒散,当有“真干劲”。“为官避事平生耻,视死如归社稷心。”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难免遇到“硬骨头”:拆违时的阻力、信访中的难题、发展中的瓶颈。若抱着“多做多错,少做少错”的心态,就会沦为“太平官”“糊涂官”。焦裕禄在兰考治沙,顶着“三害”肆虐的压力,走遍120多个村庄,用“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”的劲头种活泡桐;廖俊波在政和扶贫,骑着摩托车跑遍全县乡镇,说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”,用实干打破“政和不可能”的偏见。躺平的背后是思想的“缺钙”,懒散的根源是责任的“缺位”。基层干部当以“时不我待”的紧迫感,把“要我干”变成“我要干”,在乡村振兴的田垄上、在基层治理的网格里,用“钉钉子”精神啃下一个个难题。
去虚浮、破畏难,当怀“真底气”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虚浮之气是基层工作的“拦路虎”:汇报时“夸大其词”,落实时“打折扣”;遇到矛盾“绕道走”,碰到挑战“往后缩”。而那些能啃“硬骨头”的干部,从来都是“真刀真枪”干出来的。四川凉山的扶贫干部们,为劝返失学儿童,翻山越岭家访几十次,用“磨破嘴皮”的耐心唤醒家长的重视;贵州塘约村的带头人,顶着质疑声搞“七权同确”,用“不改革就没有出路”的勇气带领村民抱团发展。去虚浮要靠“硬碰硬”的作风,破畏难需有“闯难关”的智慧。把群众的笑脸当作“成绩单”,把问题的解决当作“通行证”,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练就“宽肩膀”“铁脊梁”。
基层是大舞台,也是试金石。干部的价值不在职位高低,而在是否把群众放在心上;政绩不在报表数字,而在是否让日子有奔头。沉下心才能看准路,扑下身才能干成事,戒懒戒散才能有作为。当每个基层干部都以“真”字立身,用行动践行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”的承诺,就能在广袤乡村种出希望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。
围场县朝阳地镇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