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党员发展不仅是夯实基层党组织的“基础工程”,更是撬动村集体经济壮大的“关键支点”。村集体经济强不强,直接关系到村民口袋鼓不鼓、乡村治理实不实,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保障。而党员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“领头雁”,其能力素质、队伍结构,直接决定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。做好党员发展工作,就是为村集体经济注入“活水”,为乡村振兴筑牢“组织根基”。
从基层实践来看,党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“主心骨”作用愈发凸显。很多村庄正是靠着党员带头闯、带头干,蹚出了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子。可以说,一名优秀党员就是一个“增收引擎”,一支过硬党员队伍就是一股“发展合力”,能让村民从“观望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让村集体经济从“单打独斗”走向“抱团发展”。
但我们也清醒看到,当前党员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“协同性”仍有不足,一些问题制约着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。一方面,部分村在党员发展中存在“重政治素养、轻发展能力”的倾向,考察时更多关注思想政治表现,却对发展对象的产业思维、经营能力、技术水平考察不够深入。比如有的村新发展的党员,虽然作风扎实、群众认可,但面对市场变化时“思路跟不上”,既不懂农产品品牌打造,也不会用电商拓宽销路,难以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。另一方面,党员队伍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,部分偏远村“老龄化”“知识单一化”现象突出,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比不足20%,懂技术、会经营、善管理的“复合型”党员更是稀缺,面对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、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,往往“想干不会干”,难以适应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。
要让党员发展工作真正服务于村集体经济壮大,必须从“选、育、激”三个环节精准发力,打造一支懂经济、善发展、能带头的党员队伍。
在“选苗”上要拓宽视野,瞄准“发展型”人才。打破“按部就班”的发展思维,把“是否能带动集体经济增收”作为重要考察标准,重点关注三类人群:一是返乡创业青年,比如在外从事电商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本地人,他们熟悉市场规则、掌握先进技术,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新思路;二是本土致富能手,像种养殖大户、家庭农场经营者,他们扎根农村、经验丰富,能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;三是村级后备力量,把村“两委”班子中懂经营、有干劲的年轻干部,优先纳入党员发展对象。
在“育苗”上要靶向施策,提升“实战型”能力。避免“大水漫灌”式培训,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求定制“课程表”。一方面,开展“订单式”培训,针对不同村庄的产业特色,邀请农业技术专家、电商运营讲师、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村负责人“上门授课”,比如为种植类村庄讲解病虫害防治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,为旅游类村庄培训民宿管理、客源引流技巧;另一方面,组织“沉浸式”学习,分批带领党员到集体经济强村考察取经,比如到邻县的“网红村”学习乡村旅游运营,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学习“党支部+合作社+企业”的合作模式,让党员在实地观摩中开阔思路、掌握方法。
在“激励”上要双向发力,激活“主动型”担当。建立“实绩导向”的激励机制,让党员在发展集体经济中“有干劲、有奔头”。物质上,对带领村集体经济增收明显的党员,给予奖金奖励,并优先推荐享受创业补贴、贷款贴息等政策;精神上,通过镇公众号、村级宣传栏等平台,大力宣传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事迹,评选“集体经济发展先锋党员”,让优秀党员“有名气、有荣誉”。同时,将党员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表现,纳入民主评议党员、评先评优、村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,对不作为、不担当的及时提醒谈话,对表现突出的优先推荐为村“两委”候选人,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干事热情。
壮大村集体经济,不是一朝一夕之功;建强党员队伍,也需要久久为功。乡镇党委既要当好“把关人”,把有能力、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;也要当好“服务员”,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、创造条件。相信只要我们以精准的党员发展工作,为村集体经济注入“红色动能”,就一定能让更多村庄实现“集体增收、村民致富”,为乡村全面振兴写下生动注脚。
围场县朝阳地镇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