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“以前村里的小河能洗菜、摸鱼虾,现在河面飘着塑料袋,水都变浑浊了”“田埂边的垃圾越堆越多,下雨天污水流进地里,庄稼长得都没以前好”……村民口中的这些变化,道出了当下部分乡镇生态环境的真实困境。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,乡镇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主战场,也是万千村民安身立命的家园。可随着垃圾乱堆、水体污染、土壤退化等问题愈发突出,乡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已不容忽视。从基层视角来看,守护好乡镇的一河一田、一草一木,不仅是守护村民的生活品质,更是守住乡村长远发展的根基,必须拿出“真招实策”破解难题。
一、正视生态“痛点”:每一个问题,都是亟待解决的“紧急信号”
在很多村庄,生态环境问题并非“藏在角落”,而是直接摆在村民眼前,影响着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也让乡镇发展的“绿色底色”逐渐褪色。
垃圾处理的“老大难”,让村庄颜值与生态双受损。在偏远村落尤为明显,缺乏垃圾桶、转运车等基础设施,村民习惯把生活垃圾往田边、河边、路边一扔——塑料袋、农药瓶、破旧家具堆在一起,风一吹四处散落,严重破坏村容村貌。更棘手的是,下雨天垃圾渗滤液会渗入土壤、流进河道,污染地下水和农田;还有村民图方便焚烧垃圾,黑烟呛得人睁不开眼,有害气体还会影响周边人的健康。这种“随手扔、随意烧”的习惯,不仅让村庄“变丑”,更给生态环境埋下隐患。
水污染的“切肤之痛”,直接威胁村民“水缸”与“粮田”。乡镇的水污染来源复杂,既有生活污水的“日常侵袭”——多数村落没有污水处理系统,洗菜水、洗衣水直接排进沟渠河道,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水草疯长、鱼虾绝迹;也有农业生产的“隐形伤害”——过量的化肥、农药随雨水流入河湖,既污染水体,还让土壤慢慢板结;少数乡镇的小型加工厂更存在偷排工业废水的情况,把清澈的河流变成“臭水沟”。当村民发现“河里的水不能浇地,井里的水不敢直饮”时,水污染已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基本生活。
土壤污染的“隐性威胁”,悄悄透支农民“粮袋子”根基。除了垃圾渗滤液、农药化肥的破坏,废旧地膜残留也是一大难题。农民为提高收成大量使用地膜,可使用后回收不及时、不彻底,残留在土壤里的地膜难以降解,会堵塞土壤孔隙,影响透气透水,导致农作物根系发育不良、收成下降。长期下来,土壤肥力退化,不仅影响当下的农业生产,更会“透支”未来的土地潜力,让乡镇的粮食安全面临风险。
这些看似“不起眼”的生态问题,实则是关乎民生的“大隐患”——它让村民失去了“开门见绿、出门见景”的宜居环境,更威胁着饮水安全、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。若不及时治理,乡镇的生态优势会逐渐消失,乡村振兴也会失去重要支撑。因此,做好生态环境保护,不是“可做可不做”的选择,而是必须抓紧抓实的“必答题”。
二、拿出基层“破局招”:用接地气的举措,筑牢生态保护屏障
生态环境保护,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,必须结合基层实际,推出村民能接受、工作能落地、效果能持久的举措,让绿水青山重新回到村民身边。
(一)宣传“走心”不“走形式”,让环保理念扎根村民心里
要让村民主动参与环保,首先得让他们明白“环保和自己息息相关”。乡镇可以用好“大喇叭”这个“基层神器”,每天定时播报通俗易懂的环保知识,比如“废旧地膜别乱弃,回收能换洗衣粉”“污水别往河里排,鱼虾才能再回来”,用家常话讲清环保的好处;在村委会、小卖部等热闹地方,贴上年画风格的宣传海报,把“垃圾分类”“保护河流”等内容画成漫画,直观又好记;还可以组织村干部、党员成立“环保志愿队”,走进田间地头、村民家中,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分类垃圾、怎么正确处理农药瓶,再搞个“环保小能手”评比,对积极参与的村民奖励些日用品,让环保从“要我做”变成“我要做”,慢慢养成好习惯。
(二)整治“靶向”不“撒胡椒面”,用实招解决污染问题
针对突出的生态问题,要精准发力、逐个突破,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。垃圾处理上,构建“村收集、乡转运、县处理”体系——每个村设几个垃圾分类收集点,配专门的保洁员定期清运,乡镇建转运站集中送往县里处理;同时推广“垃圾兑换超市”,村民拿塑料瓶、废旧地膜就能换酱油、肥皂,既减少垃圾污染,又提高参与积极性。水污染治理上,优先整治村民反映强烈的“臭水沟”,组织村民一起清理河道垃圾;对生活污水,建小型污水处理站或用“人工湿地”等低成本方式处理;对农业污染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绿色农药,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从源头保护水体和土壤。土壤保护则重点抓地膜回收,乡镇和企业合作设回收点,给企业补贴、给农民指导,慢慢减少地膜残留。
(三)机制“长效”不“一阵风”,让保护者有收益、有动力
生态保护要持久,就得有制度保障,让“保护生态的人不吃亏”。一方面,可以争取上级政策支持,对生态保护做得好的村给资金补贴,比如实现“垃圾全分类、污水全处理”的村,奖励一笔钱用于改善环保设施;给参与河道保洁、林地养护的村民发放“生态岗位”补贴,让他们保护生态的同时能增加收入。另一方面,探索“生态+产业”模式,如果乡镇有好的生态资源,比如清澈的河流、优美的村庄,就可以发展乡村旅游、绿色农业,让村民通过开农家乐、卖绿色农产品增收。就像有的乡镇,把污染的河道治理干净后,搞起了乡村游,村民收入提高了,也更珍惜现在的好环境,形成“保护生态—发展产业—增收致富—更好保护”的良性循环。
乡镇的生态环境,是乡村的“脸面”,更是村民的“命根子”。从基层视角来看,生态保护没有旁观者,每个人都是参与者、受益者。只要乡镇干部沉下身子,从村民需求出发,用接地气的宣传、实打实的整治、有保障的机制,带动村民一起守护家园,就一定能让乡镇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绿,让村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过上更幸福的生活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。
围场县朝阳地镇 芳菲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