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脉。文化是乡村的精神纽带,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,是乡村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标识,凝聚了乡村力量的思想旗帜,决定着乡村建设的性质和道路。加强乡村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,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,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,更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、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迫切需要。
传承文化,要拓展文化服务供给。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提升村文化活动室、图书室、阅览室等场所的服务功能。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,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,如文艺汇演、书画展览、体育比赛等,创新性发展,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、与乡村发展相协调。
传承文化,要培育文明乡风。深入开展文明村镇、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,弘扬尊老爱幼、邻里和睦、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,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制定完善村规民约,发挥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等组织的作用,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封建迷信、铺张浪费、黄赌毒等不良现象,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。
传承文化,要加强素质队伍建设。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、业务能力强、热爱乡村文化事业的工作队伍,包括文化辅导员、理论宣讲员、非遗传承人等。加强对队伍的培训和管理,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,为乡村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。充分利用乡村广播、宣传栏、微信群等阵地,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、乡村发展成就以及先进典型事迹,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。
乡村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,需要每个人的合力,积极宣传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,不断改进工作,让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更加贴合乡村发展的需求。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