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乡村是国家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乡村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是否畅通,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。在基层工作中,深入群众、倾听民声、化解矛盾、解决问题不仅是工作方法,更是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。提升沟通、协调、组织等群众工作能力,既是乡村干部的必修课,也是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的关键。
深入群众是做好工作的前提,这需要干部走出办公室,把“案头”搬到“田间地头”。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,比如定期深入村组,与村民拉家常,在春耕秋收时节了解生产难题,在红白喜事的人情往来中感知民生冷暖,为后续工作找准发力点。这种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”的工作方式,能让干部真正成为群众的“自家人”,为各项工作开展筑牢信任基石。
倾听民声需要放下架子、耐住性子,在“听懂话”“理清楚”中凝聚共识。面对群众的情绪表达,乡村干部要练就“翻译”能力,既能听懂抱怨背后的合理诉求,也能理清复杂陈述中的核心问题。倾听的本质是尊重,唯有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,才能汇聚起共建共治的合力。
化解矛盾考验的是协调智慧,要在“法、理、情”的平衡中找到最优解。乡村矛盾多涉及邻里纠纷、利益分配等“小事”,但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成“大事”。干部需掌握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的技巧:对宅基地纠纷等涉及法规的问题,要带着政策条文上门解读,用法律底线划清边界;对家庭矛盾等情感问题,要以“娘家人”身份耐心调解,用亲情伦理化解心结。这种“法理为基、情理为桥”的协调能力,是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。
解决问题要突出实效,以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”的担当赢得民心。群众的诉求往往具体而实在,可能是一条断头路的修缮,也可能是低保申请的流程优化。乡村干部应建立“问题台账”,实行“销号管理”,对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,对复杂问题明确时限和责任人。整合乡镇资源、发动群众参与,既能高效推进工作,又能在实践中培养统筹协调、资源调度的本领。
沟通能力是群众工作的“敲门砖”,会说“土话”“真话”才能拉近距离。乡村干部要避免“官腔官调”,多用“咱们村”“这事儿得这么办”等接地气的表达,在政策宣传时结合本地案例,让群众听得懂、能接受;协调能力是破解难题的“润滑剂”,面对干群之间的分歧,要善于找到利益共同点,比如在征地拆迁中,既讲清发展大局,也保障群众合法权益,实现“双赢”;在人居环境整治中,既要阐明整洁的环境对提高生活品质、提升村组整体形象的重要意义,也要发动群众参与并给予适当积分奖励,真正做到“整治为了群众,整治依靠群众,整治成果由群众共享”;组织能力是凝聚力量的“粘合剂”,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等,让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实现从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到“干群一起干”的转变。
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,关乎政策落地的精度,更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温度。乡村干部唯有练就过硬本领,才能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场上冲锋在前,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站稳脚跟,在家长里短中筑牢信任基石,在点滴服务中厚植为民情怀,在干群携手中焕发勃勃生机,让党和政府的温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心田,凝聚起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。
围场县朝阳地镇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