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乡村要发展,光靠钱和项目还不够,关键得让乡亲们拧成一股绳。这种“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”的凝聚力,恰恰藏在乡土文化的根脉里。深耕乡村文化建设,就是要挖出这些“精神宝藏”,让乡村不仅富起来,更要“活”起来、“聚”起来。
乡土文化是最好的“粘合剂”。每个乡镇的老手艺、老习俗、老故事,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密码。民俗文化里藏着最朴素的情感联结——老家的庙会一开场,舞龙舞狮的锣鼓声能把十里八村的人都召回来,戏台底下看戏唠嗑,话匣子一打开,疏远感就没了。农耕文化更是刻在基因里的默契,农忙时你帮我耕种、我帮你收秋,这种“搭把手”的互助,比任何口号都更能拉近距离。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印记,让村民们知道“我们是谁”“从哪来”。
文化活动是凝聚人心的“催化剂”。别小看村里的广场舞大赛、篮球比赛,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,其实是乡亲们交流感情的“社交场”。文化活动就像一根线,把分散的村民串成了“同心圆”。当大家为同一个节目鼓掌、为同一场比赛加油时,集体荣誉感悄悄生根发芽,对家乡的热爱也就更具体、更实在了。
文化设施是滋养精神的“聚宝盆”。村口的文化广场亮起来,晚上就成了最热闹的“打卡地”;村图书馆摆上农技书和故事集,农闲时总有村民来“充电”;有条件的乡镇建起了乡村博物馆,老物件里藏着的故事,让年轻一代着迷。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文化设施,不只是硬件升级,更是给了乡亲们一个“常来往”的理由,一来二去,邻里关系热络了,乡村的“人情味”也就更浓了。
文化能人是激活全盘的“发动机”。村里的“文化带头人”往往有大能量:可能是会唱老戏的大爷,带着一群人排演戏剧;可能是返乡创业的青年,用短视频记录乡土风情。这些人懂文化、爱家乡,能把老祖宗的智慧变成新花样,让年轻人也愿意参与进来。有了他们,老手艺不会失传,老故事能讲出新意,乡村文化才能代代相传、生生不息,乡亲们的文化自信自然越来越强。
乡村发展的密码,藏在庙会的烟火里,写在文化广场的笑声中,刻在每一个村民对家乡的热爱里。深耕文化建设,不是搞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种好“精神庄稼”。当文化的根扎得越深,乡村的凝聚力就越强,发展的动力也就越足——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。
围场县朝阳地镇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